bodw+
EN
繁
简
關於我們
活動
講者
重溫專題討論
合作伙伴
登入 / 註冊
首頁
活動
活動
設計營商周2022峰會雲集來自全球各地的90多位創意領袖,以「設計求變」為題討論設計、創新及品牌趨勢。香港設計中心保留權利,修改或移除任何論壇,毋須事先通知。
活動概覽
重置
活動類別
活動類別
全部
活動
Apply
全部
活動
類別
類別
重置
全部
重塑品牌價值
文化與都市
元宇宙與元生活
新都市模式
社會創新設計
給亞洲設計論壇
Apply
全部
重塑品牌價值
文化與都市
元宇宙與元生活
新都市模式
社會創新設計
給亞洲設計論壇
星期二
11月29日
星期三
11月30日
星期四
12月01日
星期五
12月02日
星期六
12月03日
星期二,
11月29日
DFA設計獎頒獎典禮2022
15:30 - 17:30 (GMT+8)
活動
慶祝本年度五大獎項之得獎者,包括國際設計翹楚、香港青年設計才俊及在亞洲區內具影響力的優秀設計項目。
星期三,
11月30日
開幕典禮
20:00 - 20:20 (GMT+8)
活動
大師圓桌論壇:設計求變
Nikki Gonnissen、盧志榮及 Paul Thompson 博士
20:20 - 20:50 (GMT+8)
活動
設計能夠扮演什麼角色,保障下一代的設計師和創新者有足夠能力,應對不同形勢?面對當下的挑戰,我們更需實踐創新思維,加上各大領域的創意領袖、建築師、設計師、學者及他們的合作伙伴以身作則,攜手定下可持續的未來發展方向,方能為下一代創造更佳的生活環境。
社會創新設計
藍色都市:建立適應氣候變化的模範
Sara Klomps、Koen Olthuis 博士及 Marthijn Pool
20:50 - 21:35 (GMT+8)
活動
預計在2050年,在城市居住的人口將達62億人,相當於全球人口的70%。然而,都市面對的氣候危機日趨嚴重,影響經濟和生態系統之餘,亦危及居民的健康、生計及財產。市區環境必須改變,方能適應氣候變化。設於市中心的大型水上建築,靈活又可持續發展,是切實的解決方案。
新都市模式
主題演講:未來運輸系統 ── 從社區出發
Paul Priestman
21:35 - 22:00 (GMT+8)
活動
未來的運輸發展引來都市人、設計師和創新者的無窮想像。隨著科技進步,加上基建設施及商業模式推陳出新,現代運輸的變革已經開始,令人讚嘆的運輸系統新突破亦快將面世。
社會創新設計
星期四,
12月01日
主題演講:水上建築 ── 創造漂浮都市
Koen Olthuis 博士
10:00 - 10:25 (GMT+8)
活動
在水災、風災、拉尼娜和厄爾尼諾現象困擾世界各地之際,了解水為都市發展帶來的影響和機遇變得至關重要。講者將透過案例探討新的願景,創造與水共存的可持續都市發展方案。
新都市模式
塑造都市棲息地
何顯理、Kittisak Pattamasaevi 及王蕾
10:25 - 11:10 (GMT+8)
活動
現代的都市人要求居所設計能夠符合循環理念,促使建築師及規劃師重新考量都市環境、生態系統及身心共融等因素,發展出低密度、充滿自然氣息的新穎住宅。要想像未來的居所發展,我們可以回首過去,研究歷來的都市建造模式,再細想如何將新理念付諸實行。
新都市模式
主題演講:公共空間與設計力量
Nikki Gonnissen 及 Thomas Widdershoven
11:30 - 12:00 (GMT+8)
活動
現代都市的創新發展能夠滿足物慾以外的追求,惠及社區情誼、便利、舒適、地區形象等範疇。設計在此可以作出貢獻,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營造對社區的歸屬感。在演講中,設計師將展示把個人、群體和社區連繫的優秀作品,彰顯設計的力量。
社會創新設計
主題演講:藝術展覽數碼化
Sylvain Roca
14:00 - 14:25 (GMT+8)
活動
數碼科技徹底改變了我們欣賞藝術的方式,帶來從媒介到體驗的全方位變革。沉浸式的展示方式,加上充滿詩意的場景,更將展覽大大昇華,擴展我們的想像空間,啟發觀眾從全新的角度,重新鑑賞經典的大師級傑作。
文化與都市
創意空間建設藍圖
Guy Salter 及姚嘉珊
14:25 - 14:55 (GMT+8)
活動
建設創意空間對香港的文化項目至關重要,能夠推動文化復興,為市民帶來豐厚的文化和社會資本,展現本地於現在、過去和未來的發展。這場論壇旨在探討發展和維繫創意社區的方法,令香港成為更好的城市。
文化與都市
拓展亞洲獨立藝術空間
何恩懷及曾明俊
14:55 - 15:25 (GMT+8)
活動
疫情過後,嶄新的文化配套設施相繼出現,為藝術機構、博物館、學術機構等組織提供新出路,推廣藝術知識、開展新合作及共同籌劃項目。代表香港獨立藝術機構的創意領袖,將會分享他們對香港未來藝術發展的看法,探討香港如何保持亞洲藝術樞紐的地位。
文化與都市
人工智能與再生設計
葛儀文及黃偉強教授
15:45 - 16:15 (GMT+8)
活動
人工智能在時裝界和紡織業的潛力顯而易見,能夠大力推動紡織業走上再工業化之路。透過大量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將創作意念化為獲數據支持的見解,令工業生產線更具效率、更富個人色彩,成就其可持續發展。
社會創新設計
星級環保餐飲
Agung Prabowo 及 Simon Rogan
16:15 - 16:45 (GMT+8)
活動
我們生產和享用食品的固有線性模式,已對生態帶來莫大破壞。隨著「從農場到餐桌」與「從農場到酒吧」的風氣盛行,我們應怎樣綜合經驗,活用設計改革餐廳和酒吧,實踐循環理念?我們邀得啟發環保餐飲風潮的創意領袖,分享他們的成功經驗。
社會創新設計
經典創意成就回顧
Daan Van Eijk 教授及 Richard Hutten
17:30 - 18:00 (GMT+8)
活動
1993年,一群荷蘭設計師發起了著名的 Droog 設計運動,探索當時前所未見的可持續設計概念,展現了打破常規、勇於創新的遠見和決心。從此,荷蘭便成為了循環設計的一大倡導者,成就設計巨匠推出嶄新的作品,不斷突破生態保育的框框。這場論壇將重溫這些里程碑,探討它們對當代和未來的設計師、消費者等有何啟發。
社會創新設計
消費體驗與品牌創意
曹天麗、李澈配及 Ross Lovegrove
20:00 - 20:45 (GMT+8)
活動
品牌如何與消費者交流非常重要,從用家體驗到產品設計,以至整個消費體驗、回應環境及社會轉變等,皆是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手執牛耳的著名品牌,有何值得學習之處?它們又會怎樣預測,甚至帶領未來的市場發展?
重塑品牌價值
Video: Change is the Only Constant - Ross Lovegrove
Ross Lovegrove
20:35 - 20:40 (GMT+8)
活動
重塑品牌價值
文化遺產浸沉之旅
Sylvain Roca、Yves Ubelmann 及王伊悠博士
20:45 - 21:30 (GMT+8)
活動
在新世代的展覽,展覽設計師、策展人與主辦機構正把握前所未見的機遇,展開全新的合作,以新面貌呈現我們的文化和歷史。與「浸沉式體驗」相關的技術富創意又具可塑性,有助策展人推廣文化知識,引起公眾共鳴。
文化與都市
藝術科技與數碼創作
歐凱怡及黃雅君
21:30 - 22:00 (GMT+8)
活動
無論是傳統或現代的藝術展覽,都把藝術科技、數碼技術結合跨界合作,將新體驗和創意帶入不同的藝術和文化領域。這種跨界的做法將藝術、設計、科技、工程學及人文學合而為一,帶來無限可能,造就香港成為國際藝術及文化樞紐。
文化與都市
星期五,
12月02日
環球聚焦中國設計(普通話環節)
童慧明教授、翁狄森及張建民
09:30 - 10:15 (GMT+8)
活動
中國品牌現正獲得國際青睞。能夠脫穎而出的中國品牌,都展現了設計匠心和獨特美學,將中國悠遠的歷史及傳統文化,化為獨一無二的品牌價值和創意。它們下一步理應如何發展,以維持及提升自己在國際舞台的競爭力?
重塑品牌價值
數碼轉型先驅(普通話環節)
鄧超
10:15 - 10:40 (GMT+8)
活動
中國數碼市場受龐大客源、迅速增長的壓力,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影響,格局獨一無二。要在中國的數碼市場取得成功,必須擁有遠見及創意。因此,我們聚焦於中國其一最成功的網上平台,分析企業應該如何重新評估其組織及營運能力,推動業務蒸蒸日上。
重塑品牌價值
智能科技成就數碼設計
任景信太平紳士及葉成輝博士
11:10 - 11:50 (GMT+8)
活動
香港能夠提供充足養份,培育新一代創意人才、設計師和企業家,發展新科技和應用數碼技術。如此趨勢到底會怎樣影響當下的設計生態?又會如何助益我們的創意產業?
社會創新設計
設計推動創新轉型
盧炳棠及蘇嘉威
14:00 - 14:35 (GMT+8)
活動
活用創意經營的新企業嘗試採用行之有效的策略,為營運模式帶來積極轉變。這些企業的領袖將會出席論壇,探討這種改變如何助長業務,同時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
重塑品牌價值
未來智能出行方案(普通話環節)
范志強、王守玉及徐迎慶博士
15:00 - 15:45 (GMT+8)
活動
論壇將圍繞運輸出行,探討一系列複雜議題,包括運輸系統的用戶體驗設計、交通互動和溝通、隨需運輸及自動駕駛汽車等新興運輸模式等等。講者亦會聚焦於未來的出行科技,研究如何將「關愛運輸」的研究成果,於現實環境中實踐。
重塑品牌價值
荷蘭新思維:循環設計營商之道
Pieter van Os 及 Mariet Schreurs
16:00 - 16:40 (GMT+8)
活動
雖然循環設計為各行各業帶來新的機遇,能夠成就個人及團體層面上的變革,但實踐循環設計還需工程師、設計師、初創企業和供應商等互相合作,共同學習。荷蘭是循環設計的一大倡導者,於實踐期間所得的經驗,足令我們獲益良多。
重塑品牌價值
歷久常新的優秀設計
Simon Legald 及 Michael Young
16:55 - 17:30 (GMT+8)
活動
在注重環保的消費者眼中,可持續性是優秀設計的一大要點。 設計師和製造商既要不斷尋找改善產品的方法,亦要挑選合適的合作伙伴,在創作和營運過程中協力保護環境。我們借鑑兩位設計師的經驗,了解這些新準則對他們有何特殊意義。
重塑品牌價值
拯救地球:發揮設計環保效應
Antoine Besseyre Des Horts 及 Ondřej Koc
17:30 - 18:00 (GMT+8)
活動
講求環保的行業專家鑽研線性經濟的「擷取、製造、棄置」模式,現已掌握新的知識,可以切實求變。出席論壇的行業領袖所展示的工作成果,正好證明研究的重要。
重塑品牌價值
元宇宙的品牌與服務設計
陳穎欣、Emma Chiu 及劉偉權
20:00 - 20:55 (GMT+8)
活動
元宇宙改變了我們對現實世界的定義。就在消費者日益享受數碼平台帶來的優點時,不同品牌都力求增加自己在數碼世界的影響力,相繼推出旗下的虛擬世界,或大大增加在 AR、VR 或其混合技術上的投資,可見元宇宙勢將融入主流,成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品牌應如何把握機遇,在元宇宙揮灑創意,探索無限可能?
元宇宙與元生活
人工智能:設計宜居都市
Dr Koen Olthuis
20:55 - 21:20 (GMT+8)
活動
人工智能發展日新月異,用家現時只需輸入簡單句子,便可坐收自動繪出的複雜圖像,技術越見成熟。加上其用途廣泛,效率奇高,能夠將不能言傳的傳統智慧與直覺,轉化成參考數據,或模擬出多種可能,預測未來發展。以上種種,都有助建築師的決策,甚至改變他們的設計方式,成就出現代居民期待的宜居都市。
社會創新設計
亞洲設計再想像
林偉而博士及又一山人(黄炳培)
21:20 - 22:00 (GMT+8)
活動
亞洲設計的精髓並不止於東方美學及其文化底蘊。亞洲各地的設計與建築,都在細節處與當地文化相呼應。持續數十年的傳統、創見與新意交融,亦成就了亞洲設計的千變百化。這場設計大師精彩對談,將以全新的視角闡釋當代亞洲設計,提出全新見解。
文化與都市
星期六,
12月03日
主題演講:大師級的設計人生
盧志榮
10:00 - 10:30 (GMT+8)
活動
盧志榮是當代創作大師,認為所有設計皆源自藝術靈動,其作品亦一脈相承,自由奔放,深具文藝氣息。這場演講將回顧他的非凡創作生涯,並重溫他在建築、家具設計等領域的傑作。
文化與都市
給亞洲設計論壇:擲地有聲的傳意設計
Ashwini Deshpande 及亞茲莉娜 瑪萬
10:30 - 11:05 (GMT+8)
活動
亞洲人口龐大、文化多元,各國的語言隔膜和複雜的歷史背景,令設計師需要克服重重挑戰,方能與區內的目標受眾溝通。設計新思維怎樣啟發他們,構思解決方案?
給亞洲設計論壇
設計新生代:跨界設計求變(廣東話環節)
陳濬人及張凱琨
11:25 - 12:00 (GMT+8)
活動
具備國際視野與本地識見的設計師,對當下的重大議題能夠提出新穎、獨到的見解,推動轉變。出席論壇的本地設計新生代才華滿溢,是香港保持設計都會地位的一大助力。
文化與都市
設計政策對談
Bart Ahsmann、陳冠佑及 Pichit Virankabutra
14:00 - 14:45 (GMT+8)
活動
設計擁有龐大力量,能塑造出繁榮、強韌及可愛的世界。政府和決策者扮演了決定性角色,為創意實踐提供支援。個人、社區、公共及私人機構可以如何合作,共創設計方案,滿足我們的需要和期望?在環球設計界舉足輕重的頂尖機構,將會出席論壇,為我們帶來啟發。
文化與都市
視像傳意求變
Kaori Akiyama 及梅詩華
14:45 - 15:20 (GMT+8)
活動
設計啟發我們提出負責任的創新方案,解決浪費或氣候變化等當下難題。小作為可以促成大轉變 ── 微不足道的新意、前所未見的創作,甚至是出乎意料的用色,也可以成為改變生活、生產及消費模式的契機。我們將探討心思慎密的設計師所創的作品,感受細節帶來的重大影響。
文化與都市
M+ 策展論壇:工作室新啟示
Nikki Gonnissen 及吳鎮麟
15:35 - 16:10 (GMT+8)
活動
工作室能成就嶄新意念、共同合作及實踐方法,意義遠超單純的空間,更是思維與觀點的體現。兩支分別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和香港的著名設計團隊,將會分享工作室對他們創作如何重要,體現創作過程與目標概念密不可分的關係。
文化與都市
培育環球設計專才
胡如珊教授及 Paul Thompson 博士
16:10 - 16:50 (GMT+8)
活動
新一代的設計師勢將面對社會、科技及環境問題,更要找出跨界的解決方案,說服來自不同界別的伙伴合作。設計教育應如何應付這些挑戰?教育制度和配套又應怎樣改變?最重要的是,我們應如何裝備未來的設計師,鼓勵他們勇於創新?
文化與都市
圓桌論壇:設計重塑未來願景
Peter Joore 博士工程師、Paul Priestman及 Thomas Widdershoven
17:10 - 17:50 (GMT+8)
活動
面對全球層出不窮的變化,我們需要反思、協作,轉而採取有利社會和環境的舉措。我們可以透過跨界合作和共同創新,善用機會扭轉局勢,重塑未來願景,實現可持續發展。設計師和創意領袖應如何應付這個挑戰?
新都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