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營商周2023
bodw+
EN
繁
简
關於我們
活動
講者
重溫專題討論
合作伙伴
晚宴贊助
登入 / 註冊
首頁
活動
活動
設計營商周2022峰會雲集來自全球各地的90多位創意領袖,以「設計求變」為題討論設計、創新及品牌趨勢。香港設計中心保留權利,修改或移除任何論壇,毋須事先通知。
活動概覽
重置 ↻
活動
活動
全部
活動
Apply
全部
活動
環節
環節
重置 ↻
全部
重塑品牌價值
文化與都市
元宇宙與元生活
新都市模式
社會創新設計
給亞洲設計論壇
Apply
全部
重塑品牌價值
文化與都市
元宇宙與元生活
新都市模式
社會創新設計
給亞洲設計論壇
星期二
11月29日
星期三
11月30日
星期四
12月01日
星期五
12月02日
星期六
12月03日
星期二,
11月29日
DFA設計獎頒獎典禮2022
15:30 - 17:30 (GMT+8)
活動
慶祝本年度五大獎項之得獎者,包括國際設計翹楚、香港青年設計才俊及在亞洲區內具影響力的優秀設計項目。
星期三,
11月30日
開幕典禮
20:00 - 20:20 (GMT+8)
活動
大師圓桌論壇:設計求變
Nikki Gonnissen、盧志榮及 Paul Thompson 博士
20:20 - 20:50 (GMT+8)
活動
設計能夠扮演什麼角色,保障下一代的設計師和創新者有足夠能力,應對不同形勢?面對當下的挑戰,我們更需實踐創新思維,加上各大領域的創意領袖、建築師、設計師、學者及他們的合作伙伴以身作則,攜手定下可持續的未來發展方向,方能為下一代創造更佳的生活環境。
社會創新設計
藍色都市:建立適應氣候變化的模範
Sara Klomps、Koen Olthuis 博士及 Marthijn Pool
20:50 - 21:35 (GMT+8)
活動
預計在2050年,在城市居住的人口將達62億人,相當於全球人口的70%。然而,都市面對的氣候危機日趨嚴重,影響經濟和生態系統之餘,亦危及居民的健康、生計及財產。市區環境必須改變,方能適應氣候變化。設於市中心的大型水上建築,靈活又可持續發展,是切實的解決方案。
新都市模式
主題演講:未來運輸系統 ── 從社區出發
Paul Priestman
21:35 - 22:00 (GMT+8)
活動
未來的運輸發展引來都市人、設計師和創新者的無窮想像。隨著科技進步,加上基建設施及商業模式推陳出新,現代運輸的變革已經開始,令人讚嘆的運輸系統新突破亦快將面世。
社會創新設計
星期四,
12月01日
主題演講:水上建築 ── 創造漂浮都市
Koen Olthuis 博士
10:00 - 10:25 (GMT+8)
活動
在水災、風災、拉尼娜和厄爾尼諾現象困擾世界各地之際,了解水為都市發展帶來的影響和機遇變得至關重要。講者將透過案例探討新的願景,創造與水共存的可持續都市發展方案。
新都市模式
塑造都市棲息地
何顯理、Kittisak Pattamasaevi 及王蕾
10:25 - 11:10 (GMT+8)
活動
現代的都市人要求居所設計能夠符合循環理念,促使建築師及規劃師重新考量都市環境、生態系統及身心共融等因素,發展出低密度、充滿自然氣息的新穎住宅。要想像未來的居所發展,我們可以回首過去,研究歷來的都市建造模式,再細想如何將新理念付諸實行。
新都市模式
主題演講:公共空間與設計力量
Nikki Gonnissen 及 Thomas Widdershoven
11:30 - 12:00 (GMT+8)
活動
現代都市的創新發展能夠滿足物慾以外的追求,惠及社區情誼、便利、舒適、地區形象等範疇。設計在此可以作出貢獻,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營造對社區的歸屬感。在演講中,設計師將展示把個人、群體和社區連繫的優秀作品,彰顯設計的力量。
社會創新設計
主題演講:藝術展覽數碼化
Sylvain Roca
14:00 - 14:25 (GMT+8)
活動
數碼科技徹底改變了我們欣賞藝術的方式,帶來從媒介到體驗的全方位變革。沉浸式的展示方式,加上充滿詩意的場景,更將展覽大大昇華,擴展我們的想像空間,啟發觀眾從全新的角度,重新鑑賞經典的大師級傑作。
文化與都市
創意空間建設藍圖
Guy Salter 及姚嘉珊
14:25 - 14:55 (GMT+8)
活動
建設創意空間對香港的文化項目至關重要,能夠推動文化復興,為市民帶來豐厚的文化和社會資本,展現本地於現在、過去和未來的發展。這場論壇旨在探討發展和維繫創意社區的方法,令香港成為更好的城市。
文化與都市
拓展亞洲獨立藝術空間
何恩懷及曾明俊
14:55 - 15:25 (GMT+8)
活動
疫情過後,嶄新的文化配套設施相繼出現,為藝術機構、博物館、學術機構等組織提供新出路,推廣藝術知識、開展新合作及共同籌劃項目。代表香港獨立藝術機構的創意領袖,將會分享他們對香港未來藝術發展的看法,探討香港如何保持亞洲藝術樞紐的地位。
文化與都市
人工智能與再生設計
葛儀文及黃偉強教授
15:45 - 16:15 (GMT+8)
活動
人工智能在時裝界和紡織業的潛力顯而易見,能夠大力推動紡織業走上再工業化之路。透過大量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將創作意念化為獲數據支持的見解,令工業生產線更具效率、更富個人色彩,成就其可持續發展。
社會創新設計
星級環保餐飲
Agung Prabowo 及 Simon Rogan
16:15 - 16:45 (GMT+8)
活動
我們生產和享用食品的固有線性模式,已對生態帶來莫大破壞。隨著「從農場到餐桌」與「從農場到酒吧」的風氣盛行,我們應怎樣綜合經驗,活用設計改革餐廳和酒吧,實踐循環理念?我們邀得啟發環保餐飲風潮的創意領袖,分享他們的成功經驗。
社會創新設計
經典創意成就回顧
Daan Van Eijk 教授及 Richard Hutten
17:30 - 18:00 (GMT+8)
活動
1993年,一群荷蘭設計師發起了著名的 Droog 設計運動,探索當時前所未見的可持續設計概念,展現了打破常規、勇於創新的遠見和決心。從此,荷蘭便成為了循環設計的一大倡導者,成就設計巨匠推出嶄新的作品,不斷突破生態保育的框框。這場論壇將重溫這些里程碑,探討它們對當代和未來的設計師、消費者等有何啟發。
社會創新設計
消費體驗與品牌創意
曹天麗、李澈配及 Ross Lovegrove
20:00 - 20:45 (GMT+8)
活動
品牌如何與消費者交流非常重要,從用家體驗到產品設計,以至整個消費體驗、回應環境及社會轉變等,皆是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手執牛耳的著名品牌,有何值得學習之處?它們又會怎樣預測,甚至帶領未來的市場發展?
重塑品牌價值
Video: Change is the Only Constant - Ross Lovegrove
Ross Lovegrove
20:35 - 20:40 (GMT+8)
活動
重塑品牌價值
文化遺產浸沉之旅
Sylvain Roca、Yves Ubelmann 及王伊悠博士
20:45 - 21:30 (GMT+8)
活動
在新世代的展覽,展覽設計師、策展人與主辦機構正把握前所未見的機遇,展開全新的合作,以新面貌呈現我們的文化和歷史。與「浸沉式體驗」相關的技術富創意又具可塑性,有助策展人推廣文化知識,引起公眾共鳴。
文化與都市
藝術科技與數碼創作
歐凱怡及黃雅君
21:30 - 22:00 (GMT+8)
活動
無論是傳統或現代的藝術展覽,都把藝術科技、數碼技術結合跨界合作,將新體驗和創意帶入不同的藝術和文化領域。這種跨界的做法將藝術、設計、科技、工程學及人文學合而為一,帶來無限可能,造就香港成為國際藝術及文化樞紐。
文化與都市
星期五,
12月02日
環球聚焦中國設計(普通話環節)
童慧明教授、翁狄森及張建民
09:30 - 10:15 (GMT+8)
活動
中國品牌現正獲得國際青睞。能夠脫穎而出的中國品牌,都展現了設計匠心和獨特美學,將中國悠遠的歷史及傳統文化,化為獨一無二的品牌價值和創意。它們下一步理應如何發展,以維持及提升自己在國際舞台的競爭力?
重塑品牌價值
數碼轉型先驅(普通話環節)
鄧超
10:15 - 10:40 (GMT+8)
活動
中國數碼市場受龐大客源、迅速增長的壓力,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影響,格局獨一無二。要在中國的數碼市場取得成功,必須擁有遠見及創意。因此,我們聚焦於中國其一最成功的網上平台,分析企業應該如何重新評估其組織及營運能力,推動業務蒸蒸日上。
重塑品牌價值
智能科技成就數碼設計
任景信太平紳士及葉成輝博士
11:10 - 11:50 (GMT+8)
活動
香港能夠提供充足養份,培育新一代創意人才、設計師和企業家,發展新科技和應用數碼技術。如此趨勢到底會怎樣影響當下的設計生態?又會如何助益我們的創意產業?
社會創新設計
設計推動創新轉型
盧炳棠及蘇嘉威
14:00 - 14:35 (GMT+8)
活動
活用創意經營的新企業嘗試採用行之有效的策略,為營運模式帶來積極轉變。這些企業的領袖將會出席論壇,探討這種改變如何助長業務,同時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
重塑品牌價值
未來智能出行方案(普通話環節)
范志強、王守玉及徐迎慶博士
15:00 - 15:45 (GMT+8)
活動
論壇將圍繞運輸出行,探討一系列複雜議題,包括運輸系統的用戶體驗設計、交通互動和溝通、隨需運輸及自動駕駛汽車等新興運輸模式等等。講者亦會聚焦於未來的出行科技,研究如何將「關愛運輸」的研究成果,於現實環境中實踐。
重塑品牌價值
荷蘭新思維:循環設計營商之道
Pieter van Os 及 Mariet Schreurs
16:00 - 16:40 (GMT+8)
活動
雖然循環設計為各行各業帶來新的機遇,能夠成就個人及團體層面上的變革,但實踐循環設計還需工程師、設計師、初創企業和供應商等互相合作,共同學習。荷蘭是循環設計的一大倡導者,於實踐期間所得的經驗,足令我們獲益良多。
重塑品牌價值
歷久常新的優秀設計
Simon Legald 及 Michael Young
16:55 - 17:30 (GMT+8)
活動
在注重環保的消費者眼中,可持續性是優秀設計的一大要點。 設計師和製造商既要不斷尋找改善產品的方法,亦要挑選合適的合作伙伴,在創作和營運過程中協力保護環境。我們借鑑兩位設計師的經驗,了解這些新準則對他們有何特殊意義。
重塑品牌價值
拯救地球:發揮設計環保效應
Antoine Besseyre Des Horts 及 Ondřej Koc
17:30 - 18:00 (GMT+8)
活動
講求環保的行業專家鑽研線性經濟的「擷取、製造、棄置」模式,現已掌握新的知識,可以切實求變。出席論壇的行業領袖所展示的工作成果,正好證明研究的重要。
重塑品牌價值
元宇宙的品牌與服務設計
陳穎欣、Emma Chiu 及劉偉權
20:00 - 20:55 (GMT+8)
活動
元宇宙改變了我們對現實世界的定義。就在消費者日益享受數碼平台帶來的優點時,不同品牌都力求增加自己在數碼世界的影響力,相繼推出旗下的虛擬世界,或大大增加在 AR、VR 或其混合技術上的投資,可見元宇宙勢將融入主流,成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品牌應如何把握機遇,在元宇宙揮灑創意,探索無限可能?
元宇宙與元生活
人工智能:設計宜居都市
Dr Koen Olthuis
20:55 - 21:20 (GMT+8)
活動
人工智能發展日新月異,用家現時只需輸入簡單句子,便可坐收自動繪出的複雜圖像,技術越見成熟。加上其用途廣泛,效率奇高,能夠將不能言傳的傳統智慧與直覺,轉化成參考數據,或模擬出多種可能,預測未來發展。以上種種,都有助建築師的決策,甚至改變他們的設計方式,成就出現代居民期待的宜居都市。
社會創新設計
亞洲設計再想像
林偉而博士及又一山人(黄炳培)
21:20 - 22:00 (GMT+8)
活動
亞洲設計的精髓並不止於東方美學及其文化底蘊。亞洲各地的設計與建築,都在細節處與當地文化相呼應。持續數十年的傳統、創見與新意交融,亦成就了亞洲設計的千變百化。這場設計大師精彩對談,將以全新的視角闡釋當代亞洲設計,提出全新見解。
文化與都市
星期六,
12月03日
主題演講:大師級的設計人生
盧志榮
10:00 - 10:30 (GMT+8)
活動
盧志榮是當代創作大師,認為所有設計皆源自藝術靈動,其作品亦一脈相承,自由奔放,深具文藝氣息。這場演講將回顧他的非凡創作生涯,並重溫他在建築、家具設計等領域的傑作。
文化與都市
給亞洲設計論壇:擲地有聲的傳意設計
Ashwini Deshpande 及亞茲莉娜 瑪萬
10:30 - 11:05 (GMT+8)
活動
亞洲人口龐大、文化多元,各國的語言隔膜和複雜的歷史背景,令設計師需要克服重重挑戰,方能與區內的目標受眾溝通。設計新思維怎樣啟發他們,構思解決方案?
給亞洲設計論壇
設計新生代:跨界設計求變(廣東話環節)
陳濬人及張凱琨
11:25 - 12:00 (GMT+8)
活動
具備國際視野與本地識見的設計師,對當下的重大議題能夠提出新穎、獨到的見解,推動轉變。出席論壇的本地設計新生代才華滿溢,是香港保持設計都會地位的一大助力。
文化與都市
設計政策對談
Bart Ahsmann、陳冠佑及 Pichit Virankabutra
14:00 - 14:45 (GMT+8)
活動
設計擁有龐大力量,能塑造出繁榮、強韌及可愛的世界。政府和決策者扮演了決定性角色,為創意實踐提供支援。個人、社區、公共及私人機構可以如何合作,共創設計方案,滿足我們的需要和期望?在環球設計界舉足輕重的頂尖機構,將會出席論壇,為我們帶來啟發。
文化與都市
視像傳意求變
Kaori Akiyama 及梅詩華
14:45 - 15:20 (GMT+8)
活動
設計啟發我們提出負責任的創新方案,解決浪費或氣候變化等當下難題。小作為可以促成大轉變 ── 微不足道的新意、前所未見的創作,甚至是出乎意料的用色,也可以成為改變生活、生產及消費模式的契機。我們將探討心思慎密的設計師所創的作品,感受細節帶來的重大影響。
文化與都市
M+ 策展論壇:工作室新啟示
Nikki Gonnissen 及吳鎮麟
15:35 - 16:10 (GMT+8)
活動
工作室能成就嶄新意念、共同合作及實踐方法,意義遠超單純的空間,更是思維與觀點的體現。兩支分別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和香港的著名設計團隊,將會分享工作室對他們創作如何重要,體現創作過程與目標概念密不可分的關係。
文化與都市
培育環球設計專才
胡如珊教授及 Paul Thompson 博士
16:10 - 16:50 (GMT+8)
活動
新一代的設計師勢將面對社會、科技及環境問題,更要找出跨界的解決方案,說服來自不同界別的伙伴合作。設計教育應如何應付這些挑戰?教育制度和配套又應怎樣改變?最重要的是,我們應如何裝備未來的設計師,鼓勵他們勇於創新?
文化與都市
圓桌論壇:設計重塑未來願景
Peter Joore 博士工程師、Paul Priestman及 Thomas Widdershoven
17:10 - 17:50 (GMT+8)
活動
面對全球層出不窮的變化,我們需要反思、協作,轉而採取有利社會和環境的舉措。我們可以透過跨界合作和共同創新,善用機會扭轉局勢,重塑未來願景,實現可持續發展。設計師和創意領袖應如何應付這個挑戰?
新都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