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w+
EN
繁
简
关於我们
活动
讲者
重温专题讨论
合作伙伴
登入 / 注册
主页
活动
活动
设计营商周2022峰会云集来自全球各地的90多位创意领袖,以“设计求变”为题讨论设计、创新及品牌趋势。香港设计中心保留权利,修改或移除任何论坛,毋须事先通知。
活动概览
重置
活动类别
活动类别
全部
活动
Apply
全部
活动
类别
类别
重置
全部
重塑品牌价值
文化与都市
元宇宙与元生活
新都市模式
社会创新设计
给亚洲设计论坛
Apply
全部
重塑品牌价值
文化与都市
元宇宙与元生活
新都市模式
社会创新设计
给亚洲设计论坛
星期二
11月29日
星期三
11月30日
星期四
12月01日
星期五
12月02日
星期六
12月03日
星期二,
11月29日
DFA设计奖颁奖典礼2022
15:30 - 17:30 (GMT+8)
活动
庆祝本年度五个奖项之得奖者,包括国际设计翘楚、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及在亚洲区内具影响力的优秀设计项目。
星期三,
11月30日
开幕典礼
20:00 - 20:20 (GMT+8)
活动
大师圆桌论坛:设计求变
Nikki Gonnissen、卢志荣及 Paul Thompson 博士
20:20 - 20:50 (GMT+8)
活动
设计能够扮演什么角色,保障下一代的设计师和创新者有足够能力,应对不同形势?面对当下的挑战,我们更需实践创新思维,加上各大领域的创意领袖、建筑师、设计师、学者及他们的合作伙伴以身作则,携手定下可持续的未来发展方向,方能为下一代创造更佳的生活环境。
社会创新设计
蓝色都市: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模范
Sara Klomps、Koen Olthuis 博士及 Marthijn Pool
20:50 - 21:35 (GMT+8)
活动
预计在2050年,在城市居住的人口将达62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的70%。然而,都市面对的气候危机日趋严重,影响经济和生态系统之余,亦危及居民的健康、生计及财产。市区环境必须改变,方能适应气候变化。设于市中心的大型水上建筑,灵活又可持续发展,是切实的解决方案。
新都市模式
主题演讲:未来运输系统 ── 从社区出发
Paul Priestman
21:35 - 22:00 (GMT+8)
活动
未来的运输发展引来都市人、设计师和创新者的无穷想像。随着科技进步,加上基建设施及商业模式推陈出新,现代运输的变革已经开始,令人赞叹的运输系统新突破亦快将面世。
社会创新设计
星期四,
12月01日
主题演讲:水上建筑 ── 创造漂浮都市
Koen Olthuis 博士
10:00 - 10:25 (GMT+8)
活动
在水灾、风灾、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困扰世界各地之际,了解水为都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机遇变得至关重要。讲者将透过案例探讨新的愿景,创造与水共存的可持续都市发展方案。
新都市模式
塑造都市栖息地
何显理、Kittisak Pattamasaevi 及王蕾
10:25 - 11:10 (GMT+8)
活动
现代的都市人要求居所设计能够符合循环理念,促使建筑师及规划师重新考量都市环境、生态系统及身心共融等因素,发展出低密度、充满自然气息的新颖住宅。要想像未来的居所发展,我们可以回首过去,研究历来的都市建造模式,再细想如何将新理念付诸实行。
新都市模式
主题演讲:公共空间与设计力量
Nikki Gonnissen 及 Thomas Widdershoven
11:30 - 12:00 (GMT+8)
活动
现代都市的创新发展能够满足物欲以外的追求,惠及社区情谊、便利、舒适、地区形象等范畴。设计在此可以作出贡献,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营造对社区的归属感。在演讲中,设计师将展示能把个人、群体和社区连系的优秀作品,彰显设计的力量。
社会创新设计
主题演讲:艺术展览数字化
Sylvain Roca
14:00 - 14:25 (GMT+8)
活动
数字科技彻底改变了我们欣赏艺术的方式,带来从媒介到体验的全方位变革。沉浸式的展示方式,加上充满诗意的场景,更将展览大大升华,扩展我们的想像空间,启发观众从全新的角度,重新鉴赏经典的大师级杰作。
文化与都市
创意空间建设蓝图
Guy Salter 及姚嘉珊
14:25 - 14:55 (GMT+8)
活动
建设创意空间对香港的文化项目至关重要,能够推动文化复兴,为市民带来丰厚的文化和社会资本,展现本地于现在、过去和未来的发展。这场论坛旨在探讨发展和维系创意社区的方法,令香港成为更好的城市。
文化与都市
拓展亚洲独立艺术空间
何恩怀及曾明俊
14:55 - 15:25 (GMT+8)
活动
疫情过后,崭新的文化配套设施相继出现,为艺术机构、博物馆、学术机构等组织提供新出路,推广艺术知识、开展新合作及共同筹划项目。代表香港独立艺术机构的创意领袖,将会分享他们对香港未来艺术发展的看法,探讨香港如何保持亚洲艺术枢纽的地位。
文化与都市
人工智能与再生设计
葛仪文及黄伟强教授
15:45 - 16:15 (GMT+8)
活动
人工智能在时装界和纺织业的潜力显而易见,能够大力推动纺织业走上再工业化之路。透过大量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将创作意念化为获数据支持的见解,令工业生产线更具效率、更富个人色彩,成就其可持续发展。
社会创新设计
星级环保餐饮
Agung Prabowo 及 Simon Rogan
16:15 - 16:45 (GMT+8)
活动
我们生产和享用食品的固有线性模式,已对生态带来莫大破坏。随着“从农场到餐桌”与“从农场到酒吧”的风气盛行,我们应怎样综合经验,活用设计改革餐厅和酒吧,实践循环理念?我们邀得启发环保餐饮风潮的创意领袖,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
社会创新设计
经典创意成就回顾
Daan van Eijk 教授及 Richard Hutten
17:30 - 18:00 (GMT+8)
活动
1993年,一群荷兰设计师发起了著名的 Droog 设计运动,探索当时前所未见的可持续设计概念,展现了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远见和决心。从此,荷兰便成为了循环设计的一大倡导者,成就设计巨匠推出崭新的作品,不断突破生态保育的框框。这场论坛将重温这些里程碑,探讨它们对当代和未来的设计师、消费者等有何启发。
社会创新设计
消费体验与品牌创意
曹天丽、李澈配及 Ross Lovegrove
20:00 - 20:45 (GMT+8)
活动
品牌如何与消费者交流非常重要,从用家体验到产品设计,以至整个消费体验、回应环境及社会转变等,皆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手执牛耳的著名品牌,有何值得学习之处?它们又会怎样预测,甚至带领未来的市场发展?
重塑品牌价值
Video: Change is the Only Constant - Ross Lovegrove
Ross Lovegrove
20:35 - 20:40 (GMT+8)
活动
重塑品牌价值
文化遗产浸沉之旅
Sylvain Roca、Yves Ubelmann 及王伊悠博士
20:45 - 21:30 (GMT+8)
活动
在新世代的展览,展览设计师、策展人与主办机构正把握前所未见的机遇,展开全新的合作,以新面貌呈现我们的文化和历史。与“浸沉式体验”相关的技术富创意又具可塑性,有助策展人推广文化知识,引起公众共鸣。
文化与都市
艺术科技与数字创作
欧凯怡及黄雅君
21:30 - 22:00 (GMT+8)
活动
无论是传统或现代的艺术展览,都把艺术科技、数字技术结合跨界合作,将新体验和创意带进不同的艺术和文化领域。这种跨界的做法将艺术、设计、科技、工程学及人文学合而为一,带来无限可能,造就香港成为国际艺术及文化枢纽。
文化与都市
星期五,
12月02日
环球聚焦中国设计(普通话环节)
童慧明教授、翁狄森及张建民
09:30 - 10:15 (GMT+8)
活动
中国品牌现正获得国际青睐。能够脱颖而出的中国品牌,都展现了设计匠心和独特美学,将中国悠远的历史及传统文化,化为独一无二的品牌价值和创意。它们下一步理应如何发展,以维持及提升自己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力?
重塑品牌价值
数字转型先驱(普通话环节)
邓超
10:15 - 10:40 (GMT+8)
活动
中国数字市场受庞大客源、迅速增长的压力,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格局独一无二。要在中国的数字市场取得成功,必须拥有远见及创意。因此,我们聚焦于中国其一最成功的线上平台,分析企业应该如何重新评估其组织及营运能力,推动业务蒸蒸日上。
重塑品牌价值
智能科技成就数字设计
任景信太平绅士及叶成辉博士
11:10 - 11:50 (GMT+8)
活动
香港能够提供充足养份,培育新一代创意人才、设计师和企业家,发展新科技和应用数码技术。如此趋势到底会怎样影响当下的设计生态?又会如何助益我们的创意产业?
社会创新设计
设计推动创新转型
卢炳棠及苏嘉威
14:00 - 14:35 (GMT+8)
活动
善用创意经营的新企业尝试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为营运模式带来积极转变。这些企业的领袖将会出席论坛,探讨这种改变如何助长业务,同时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重塑品牌价值
未来智能出行方案(普通话环节)
范志强、王守玉及徐迎庆博士
15:00 - 15:45 (GMT+8)
活动
论坛将围绕运输出行,探讨一系列复杂议题,包括运输系统的用户体验设计、交通互动和沟通、随需运输及自动驾驶汽车等新兴运输模式等等。讲者亦会聚焦于未来的出行科技,研究如何将「关爱运输」的研究成果,于现实环境中实践。
重塑品牌价值
荷兰新思维:循环设计营商之道
Pieter van Os 及 Mariet Schreurs
16:00 - 16:40 (GMT+8)
活动
虽然循环设计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机遇,能够成就个人及团体层面上的变革,但实践循环设计还需工程师、设计师、初创企业和供应商等互相合作,共同学习。荷兰是循环设计的一大倡导者,于实践期间所得的经验,足令我们获益良多。
重塑品牌价值
历久常新的优秀设计
Simon Legald 及 Michael Young
16:55 - 17:30 (GMT+8)
活动
在注重环保的消费者眼中,可持续性是优秀设计的一大要点。设计师和制造商既要不断寻找改善产品的方法,亦要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在创作和营运过程中协力保护环境。我们借鉴两位设计师的经验,了解这些新准则对他们有何特殊意义。
重塑品牌价值
拯救地球:发挥设计环保效应
Antoine Besseyre des Horts 及 Ondřej Koc
17:30 - 18:00 (GMT+8)
活动
讲求环保的行业专家钻研线性经济的“撷取、制造、弃置”模式,现已掌握新的知识,可以切实求变。出席论坛的行业领袖所展示的工作成果,正好证明研究的重要。
重塑品牌价值
元宇宙的品牌与服务设计
陈颖欣、Emma Chiu 及刘伟权
20:00 - 20:55 (GMT+8)
活动
元宇宙改变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定义。就在消费者日益享受数字平台带来的优点时,不同品牌都力求增加自己在数字世界的影响力,相继推出旗下的虚拟世界,或大大增加在 AR、VR 或其混合技术上的投资,可见元宇宙势将融入主流,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品牌应如何把握机遇,在元宇宙挥洒创意,探索无限可能?
元宇宙与元生活
人工智能:设计宜居都市
Dr Koen Olthuis
20:55 - 21:20 (GMT+8)
活动
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用家现时只需输入简单句子,便可坐收自动绘出的复杂图像,技术越见成熟。加上其用途广泛,效率奇高,能够将不能言传的传统智慧与直觉,转化成参考数据,或模拟出多种可能,预测未来发展。以上种种,都有助建筑师的决策,甚至改变他们的设计方式,成就出现代居民期待的宜居都市。
社会创新设计
亚洲设计再想像
林伟而博士及又一山人(黄炳培)
21:20 - 22:00 (GMT+8)
活动
亚洲设计的精髓并不止于东方美学及其文化底蕴。亚洲各地的设计与建筑,都在细节处与当地文化相呼应。持续数十年的传统、创见与新意交融,亦成就了亚洲设计的千变百化。这场设计大师精彩对谈,将以全新的视角阐释当代亚洲设计,提出全新见解。
文化与都市
星期六,
12月03日
主题演讲:大师级的设计人生
卢志荣
10:00 - 10:30 (GMT+8)
活动
卢志荣是当代创作大师,认为所有设计皆源自艺术灵动,其作品亦一脉相承,自由奔放,深具文艺气息。这场演讲将回顾他的非凡创作生涯,并重温他在建筑、家具设计等领域的杰作。
文化与都市
给亚洲设计论坛:掷地有声的传意设计
Ashwini Deshpande 及亚兹莉娜 玛万
10:30 - 11:05 (GMT+8)
活动
亚洲人口庞大、文化多元,各国的语言隔膜和复杂的历史背景,令设计师需要克服重重挑战,方能与区内的目标受众沟通。设计新思维怎样启发他们,构思解决方案?
给亚洲设计论坛
设计新生代:跨界设计求变(广东话环节)
陈浚人及张凯琨
11:25 - 12:00 (GMT+8)
活动
具备国际视野与本地识见的设计师,对当下的重大议题能够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推动转变。出席论坛的本地设计新生代才华满溢,是香港保持设计都会地位的一大助力。
文化与都市
设计政策对谈
Bart Ahsmann、陈冠佑及 Pichit Virankabutra
14:00 - 14:45 (GMT+8)
活动
设计拥有庞大力量,能塑造出繁荣、强韧及可爱的世界。政府和决策者扮演了决定性角色,为创意实践提供支援。个人、社区、公共及私人机构可以如何合作,共创设计方案,满足我们的需要和期望?在环球设计界举足轻重的顶尖机构,将会出席论坛,为我们带来启发。
文化与都市
视像传意求变
Kaori Akiyama 及梅诗华
14:45 - 15:20 (GMT+8)
活动
设计启发我们提出负责任的创新方案,解决浪费或气候变化等当下难题。小作为可以促成大转变 ── 微不足道的新意、前所未见的创作,甚至是出乎意料的用色,也可以成为改变生活、生产及消费模式的契机。我们将探讨心思慎密的设计师所创的作品,感受细节带来的重大影响。
文化与都市
M+ 策展论坛:工作室新启示
Nikki Gonnissen 及吴镇麟
15:35 - 16:10 (GMT+8)
活动
工作室能成就崭新意念、共同合作及实践方法,意义远超单纯的空间,更是思维与观点的体现。两支分别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和香港的著名设计团队,将会分享工作室对他们创作如何重要,体现创作过程与目标概念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化与都市
培育环球设计专才
胡如珊教授及 Paul Thompson 博士
16:10 - 16:50 (GMT+8)
活动
新一代的设计师势将面对社会、科技及环境问题,更要找出跨界的解决方案,说服来自不同界别的伙伴合作。设计教育应如何应付这些挑战?教育制度和配套又应怎样改变?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如何装备未来的设计师,鼓励他们勇于创新?
文化与都市
圆桌论坛:设计重塑未来愿景
Peter Joore 博士工程师、Paul Priestman 及 Thomas Widdershoven
17:10 - 17:50 (GMT+8)
活动
面对全球层出不穷的变化,我们需要反思、协作,转而采取有利社会和环境的举措。我们可以透过跨界合作和共同创新,善用机会扭转局势,重塑未来愿景,实现可持续发展。设计师和创意领袖应如何应付这个挑战?
新都市模式